在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名为“巨能机器人”的企业正以累计超1600条定制化自动化生产线的速度,推动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浪潮。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所有产品的远程运维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实时在线,通过传感器和云端能力,现场人员和公司管理者可以实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故障指标状态。
从创业初期的3台机床到北交所“智能工厂制造第一股”,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密码中,“税务合规”“诚信纳税”被写入核心基因。“智能制造既需要技术硬实力,更需要税务软实力。”财务负责人孙士家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面。
“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巨能机器人的发票管理哲学
2024年4月,一份价值过亿元的销售合同给巨能机器人财务部带来难题:是按合同全额开票,当月缴纳增值税569万元?还是“分期开票”税款延后呢?“税法是红线,巨能机器人选择执行书面合同约定,全额开票履行纳税义务。”孙士家坦言。
这一选择的背后,是巨能机器人贯穿业务全链条的发票管理机制。首先坚持源头把控,合同签署前,法务、财务联合评审供应商资质及开票能力,确保“业务合规才能合作”。其次严把过程审核,财务人员需逐张检查发票要素,连“餐饮发票未注明单价数量”这类细节也不放过,2023年上市仪式期间曾因一张5万元餐饮发票不合规要求供应商重开。最后重视事后追溯,每年汇算清缴期间对全年发票“回头看”,问题发票一律增调处理。
“有人认为我们太较真,但正是这种较真让客户和资本市场信任我们。”孙士家举了一个例子,“某车企客户因巨能机器人税务记录合规透明,与我们达成合作协议,订单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每个员工都是税务守门人”
——从“财务主管的事”到“财务全员的事”
在巨能机器人,税务培训不是财务部主管的“独角戏”。每月由部门不同员工轮流主讲最新税收政策,新员工入职必上“个税必修课”,每个员工都能说清个税的专项扣除。“我们要让合规意识渗透到每个岗位”孙士家说。
这种全员参与的税务文化,在三次关键转型中发挥了作用。2017年新三板挂牌,财务团队提前梳理历史税务档案,主动对接税务部门核实政策,确保申报材料“零瑕疵”。依托规范的研发费用归集,成功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反哺技术创新,2021年成功入选“小巨人”企业。2023年北交所上市期间,税务合规记录也是上市的必要条件,成为公司上市重要的亮点。
“税务合规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孙士家说,“在日趋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做到税务合规,就是让企业在市场中赢得信任,抢占先机。”
“税企不是猫鼠游戏,而是发展共同体”
——数字化征管下的双向奔赴
谈起税务部门的服务,提到了一个细节,2023年数电发票推广期间,银川经开区税务局组建服务专班,针对巨能机器人跨省项目多的特点,量身定制风险清单,帮助排查了多项潜在问题。“这不是‘管’,而是‘帮’。”孙士家说。
在巨能机器人看来,税务部门的变革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通过税企微信群,企业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出口退税、留抵退税等政策,税企交流基本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大大节约了企业的办税时间和成本。税务部门定期推送“健康体检报告”,提示风险的同时辅导整改,近两年企业涉税争议为零。
“我们期待更深度的税企共治。”孙士家建议,“针对智能制造企业‘软硬件一体化’业务模式,希望出台更细化的增值税分割指引;对跨区域经营企业,进一步打通电子税务局区域壁垒。”
从机械加工小厂到智能工厂“造梦者”,巨能机器人的16年印证了一个道理:合规经营不是“踩刹车”,而是“加油门”。“智能制造需要长期主义,税务合规更是如此。”站在布满传感器的自动化生产线旁,孙士家的这句话随着机器的嗡鸣声传得很远。或许,这正是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回声。
在“以数治税”的今天,巨能机器人的故事提供了一个鲜活样本,税务合规不仅是遵从规则,更是通过规则建立信任、放大价值。今年是“强基工程”的开局之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局也将继续助力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上新台阶,当企业将税务合规融入发展基因,“纳好税”与“发展好”便成了同一命题的两种表达。(常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