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固原市税务局聚焦“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涉税需求,落实落细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非遗”文化发展的动力,让更多非遗“守”艺人成为税惠受益人,助力“非遗”产业焕发新活力。
一针一线绣出乡村和美新画卷
彭阳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千年古郡,文化底蕴深厚,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红梅杏、被誉为“大地最美指纹”的旱作梯田、姚河塬遗址出土的甲骨文等文化元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熠熠生辉。刘茹是“彭阳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其创作的“六盘山福枕”致力于将传统与时尚、文化与市场相结合,创办了宁夏建茹文化产品创意有限公司,通过“培训+企业+基地+巧媳妇”运作模式,以订单化生产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转化。“茹家之绣”于2009年被列入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公司创立至今,税务部门给了我们许多帮助。多次上门讲解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实实在在为公司发展排忧解难。”刘茹介绍道。近年来,公司在“非遗+文创”的融合道路上不断推出新产品,种类达上百种,在市场上广受欢迎,公司年产值达千万以上。
为助力非遗产业蓬勃发展,彭阳县税务局组建“税费服务团队”,深入走访非遗企业及传承工作室,详细了解其生产经营模式、销售渠道与发展困境。针对部分非遗从业者年龄偏大、对线上办税操作不熟悉的情况,开展“一对一”线下辅导,从发票开具、纳税申报到社保缴纳,全流程耐心指导,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办税流程,同时全方位引导非遗企业合规经营、诚信纳税,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焕发新活力。
一砖一瓦雕出乡村和美幸福路
隆德县历来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拥有魏氏砖雕、杨氏彩塑、高台马社火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13项省级非遗项目。2014年,魏氏砖雕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魏氏砖雕传承保护基地,一排排砖雕栩栩如生,山水花卉、龙纹脊兽、人物形象在一块块青砖上格外抢眼。据传承人卜文俊介绍,魏氏砖雕技艺距今已有128年,融合了浅浮雕、高浮雕等多种技法。近年来,他们不断深入发掘产品特色、持续拓展销售市场,建成了集陈列展示、研究保护、研学体验、开发设计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保护基地,先后和厦门大学、宁夏大学等17所高校及各中小学达成研学合作协议,开创各类文创产品8个系列400多种。通过“公司+农户+营商”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带动周边村民、留守妇女、残疾人及空巢老人等挣起了“文化钱”,让昔日的家族手艺成为了家乡致富的新途径。
为助力非遗技艺传承发展,隆德县税务局针对企业特点和业务需求,推出“非遗产品”专属服务套餐:政策宣传方面,实行“一对一”精准推送,实现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办税流程方面,延伸服务链条,依托“家门口的税务局”就近设立“税费服务点”,实现征纳双方的“双向奔赴”;除此之外,还精选业务骨干担任非遗文化等特殊产业的行业顾问,全流程跟踪服务,助力传统艺术走出“家门”、迈出“省外”、跨出“国门”。
一纹一窑烧出乡村和美致富路
位于泾源县六盘山脚下的一处土窑前,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李治明正小心翼翼地将一批新烧制的黑陶罐搬出窑炉,罐身细密的冰裂纹路泛着莹润的光泽。这是他祖辈传下来的陶器烧制技艺,为了将这项手艺传承下去,他已在此坚守三十余年。2019年,这项始于清代的“素陶烧制技艺”被正式列入宁夏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前烧一窑陶器要耗费两吨煤,光燃料成本就占了大半,加上不懂开票报税,想接大订单都难。”李治明坦言,几年前他甚至动过放弃的念头。但近年来在系列政策帮扶加持下,李治明的土陶烧制事业迎来了新发展,公司不仅添置了电窑设备等生产线,还优化了原料采购渠道,确保六盘山区优质陶土稳定供应。同时积极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非遗技艺,在制陶时打开抖音、快手,与全国制陶人交流互动,让泾源素陶走向全国。如今,他的作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吸引了上百名收藏爱好者慕名而来,带动了周边200余名村民实现就业,人均增收上千元。
为了拓宽素陶销路、降低非遗企业生产成本,泾源县税务局积极向企业宣传税收政策,帮助其从各项资质申请到开具发票再到纳税申报等事项全流程跟踪服务,推动泾源素陶制作技艺创新传承。
“我们的素陶烧制技艺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从最开始在县城叫卖到流行于陕甘宁一带,再到如今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生产销售体系,让泾源素陶进一步走出了宁夏,这些都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帮助,特别是税费优惠政策的减免和纳税服务的持续跟进,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信心和活力。”
固原市税务局将以税费征管“强基工程”为抓手,持续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聚焦非遗企业的诉求和期盼,在政策落实、便捷办税、跟踪回访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折不扣把税惠红利落到实处,引导企业合规经营、依法纳税,助力非遗企业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