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信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更是衡量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尺。今年以来,银川市税务部门聚焦企业发展痛点,在纳税信用修复、风险防控、信用应用等领域打出组合拳,让更多企业在诚信纳税的轨道上轻装上阵,为区域营商环境注入“信用动能”。
解发展之困:信用修复打通前行梗阻
宁夏沛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参加政府项目招标资格审查时,因2024年度纳税信用评价为B级,面临投标资格受限的难题。企业财务负责人吕敏慧坦言:“这个项目对我们拓展业务至关重要,信用等级修复迫在眉睫。”兴庆区税务局了解情况后,迅速核查该企业信用失分原因,发现其因留抵退税导致连续三个月增值税零申报而扣分,且该情形符合修复条件。税务干部全程指导企业准备修复材料,开通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最终帮助企业信用等级恢复为A级,顺利通过资格复审。
中技安全科技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魏若松也曾为信用降级犯愁。这家专注于信息化安全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度纳税信用评价为B级,企业在自查后发现虽存在未按规定期限纳税申报的情况,但已及时完成申报并修复,始终找不到评级偏低的原因。金凤区税务局依托纳税信用复查机制,查明由于该企业存在未递减完的增值税留抵税额,导致连续3个月零申报而触发了评级限制。税务部门主动上门辅导,指导该企业通过电子税务局上传证明材料,以“资料前置审核”模式压缩复评时间,帮助企业恢复A级信用,保障了项目招投标的顺利推进。
守十年商誉:动态监管筑牢信用基石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纳税信用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九连A’的荣誉来之不易,我们更要倍加珍惜。”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宁夏工程公司财务负责人杨晓飞的话,道出了老牌企业对信用的珍视。这家年营收超4亿元、拥有58项专利的国有企业,在2024年时因行业周期性特点触发了“评价年度内非正常原因增值税或营业税连续3个月或累计6个月零申报、负申报”条件,面临着信用降级风险。西夏区税务局在信用评价过程中,通过系统监测到了这一异常指标,税源管理员第一时间联系该企业财务人员,详细解读信用评价规则及修复路径,并辅导企业在电子税务局完成修复申请,最终该企业成功保住了“十连A”的信用招牌,为开拓新市场筑牢了信用根基。
灵武市税务局则将服务端口前移,构建“风险预判——及时提醒——辅助修正”的全周期管理模式。依托税收大数据分析,该局今年已识别出237户存在信用风险的企业,通过征纳互动平台推送预警信息,结合“一对一”辅导帮助企业提前纠错。针对辖区内朔方集团有限公司因注册登记地错误导致无法参与信用评价的情况,税务部门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协调市场监管部门更正信息,助力企业顺利参评,解除了经营限制。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方式,让更多企业守住了信用“生命线”。
拓应用场景:信用“变现”激活市场活力
银川市税务部门积极推动纳税信用融入社会信用,扎实开展全流程、递进式、差异化“政策找人”。线上通过征纳互动、新电子税务分局等渠道精准推送税费政策2.9万条、操作指南2.65万条、提示提醒48.4万条、引导办理9.2万条。对于A、B级纳税人,在发票领用、涉税审批、政策享受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通过多元化的激励措施,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的观念深入人心。此外,持续深化“银税互动”机制,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信用贷款产品,今年上半年帮助412户企业凭借良好的纳税信用记录获取信用贷款3.08亿元,让纳税信用从“荣誉称号”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从信用修复的“及时雨”到风险防控的“预防针”,再到信用应用的“助推器”,银川市税务部门正通过全链条服务让纳税信用管理更有温度、更具实效。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诚信纳税的实践中体会到:信用既是商业合作的“敲门砖”,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唯有守护好这份无形资产,才能在市场浪潮中行稳致远。(王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