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市税务局:从税务赋能到合规发展 盐碱地焕发绿色“生机”
发布时间 : 2025-08-21 10:49
浏览统计:
来源:吴忠市税务局 字号 : [] [] [] 打印本页 正文下载

在宁夏吴忠,这片曾被盐碱侵蚀的土地,正以“盐碱地变希望田”的蜕变,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刻内涵。从生态治理到产业培育,从税务赋能到合规发展,吴忠在盐碱地上交出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答卷”,而税务部门的精准服务,正是这场蝶变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盐碱地种植产业:从“白茫茫”到“米粮仓”的绿色转型

“十种九不收”,曾是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甘沟村的真实写照。高含盐量的土壤让耕地沦为“废地”,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相互交织,成为当地发展的“死结”。面对这一困局,当地没有停滞于叹息,而是在一次次探索中慢慢理出了头绪:治碱先治生态,生态好了,发展才有根基。

同心县韦州镇农业发展合作社牵头向盐碱地“宣战”,却一度被资金难题困住脚步——购置改良设备、研发耐盐技术、试种特色作物,每一项都需要“真金白银”。“我们家底薄,刚开始真怕撑不下去。”合作社负责人王学文坦言。关键时刻,税务部门的“涉农政策服务队”主动上门,将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农林牧渔业项目所得减免等政策“打包”送到合作社。“这帮扶太及时了,从设备选型到技术攻关,再到作物试种,全程都有支持。”王学文提起这段经历,笑意里满是干劲。这些精准帮扶资金被稳稳投入暗管排水系统建设和耐盐种子培育,300多亩盐碱地成功“脱盐”,试种的湖南稷子亩产达400公斤,农户户均年增收8000多元。

如今的甘沟村,“田成方、树成行”的景象取代了昔日荒滩,改良后的耕地既固住了水土,又结出了“金穗子”。作为同心县以工代赈重点工程的组成部分,税务部门全程跟踪辅导,确保每一分政策红利都用在“治碱增收”的刀刃上,真正让盐碱地变成带动百姓增收的致富田。

盐碱地螺旋藻产业:从“撂荒地”到“金银滩”的价值重构

盐池县境内的1.2万亩盐碱地,曾因“夏季水汪汪,冬天白茫茫”被农户弃耕。但生态劣势或许藏着产业优势。在这里,盐碱地的高盐特性,竟成了螺旋藻生长的“天然温床”,一场“向盐碱要效益”的产业革命悄然展开。

宁夏新大泽微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嗅到机遇,他们投入千万元研发高价值藻蓝蛋白,这种天然色素每吨价值超百万元,却需突破多项技术瓶颈。了解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税务部门迅速组建专业化团队,以“全周期跟进式服务”为企业护航,指导企业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企业合规享受税收优惠。“研发费用的归集界定和辅助账的建立是个精细活,稍有差池就可能影响优惠政策享受,税务部门的合规指导让我们能放心大胆研发新品,下一步我们要开发藻蓝蛋白口服液,让盐碱滩真正成为‘流金淌银’的金银滩”企业负责人郑行指着养殖大棚里翻涌的螺旋藻,满眼憧憬。

从撂荒盐碱地到螺旋藻产业基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双向奔赴”,治理盐碱改善了生态,特色产业激活了经济,税收服务则为这场转化打通了“堵点”,推动当地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上协同共进。

盐碱地鱼虾养殖:从“不可能”到“新标杆”的科技突围

“三文鱼、南美白对虾能在西北内陆的盐碱地活下来吗?”曾有人这样质疑,然而在这场生态产业的绿色蜕变里,科技正让“不可能”变为“新可能”。盐池县怡健生物养殖基地里,8000余尾三文鱼在圆形池中悠然摆尾,首批南美白对虾即将上市。依托水中天然矿物质,养殖的南美白对虾甜度提升20%,弹性增加15%,成了市场“香饽饽”,“内陆养海鱼”的奇迹正刷新着人们对盐碱地的认知。

科技突围离不开合规护航。作为出口企业,怡健生物将税务管理视作“生命线”,连续多年获评A级纳税人。“引进新品种前,税务干部就为我们梳理好相关的税惠政策,帮我们少走弯路,研发费加计扣除的资金回流帮助我们突破了三文鱼苗本土化培育技术,税务部门的超前服务着实暖心。”张德真说。近年来,根据该企业特点,税务部门梳理了出口业务各类涉税风险点,对跨境业务开展税务“沙盘推演”,针对不同国家税收政策差异,收集掌握不同政策数据要求,构建全链条合规经营体系,赋能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如今,基地正探索“三文鱼—青蟹混养”模式,预计亩产值再增30%,“藻—虾—鱼”立体产业链让亩产效益达传统农业的20倍。盐碱水经循环利用成功实现“零排放”,高附加值产品将带来丰厚收益。

二十载“两山”理念指引,二十载砥砺实践。吴忠市税务局以绿色税制为笔,以精准服务为墨,在盐碱地上书写出“税惠赋能生态治理、合规护航产业升级”的答卷。未来,这片土地还将继续生长出更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生共荣的故事,让“两山”理念在黄河“几字弯”旁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建设美丽新宁夏持续贡献税务力量。(王文轩 李雨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